首页 |
|
张明才老师一直在科研教学一线。主讲了《作物田间技术与生物学观察》、《田间技术实验》、《植物田间技术》《作物栽培学A》及《农作物概论》等本科生课程;参讲了《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与案例分析》、《现代作物生产技术与与实践》及《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等研究生课程。近5年来,累计完成本科生课程教学达到652学时,其中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累计516学时;研究生课程20学时。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教书育人并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和校级教改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1篇,主编农业农村部“十三五”教材1本。形成以下特色:
1、潜心教学育人,静心新农科人才培养
(1)开展多元化班级活动与个性化辅导,集体与个人并重育人。张明才老师自入职以来,担任了植物046班(2004-2008)、植物099班(2009-2013)和农学173班(2017-2021)的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秉承“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与成才并重”理念,通过“一对一交流”、定期班会、多元化班级活动等途径,强化思想道德、班风学风、社会实践等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打造优秀班集体,其中植物099班荣获2010-2011年度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农学173班荣获2019-2020年度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同时,注重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是学生交心的大朋友。张明才老师被学校本科生院聘为“本科生学业咨询师”,对班级学生开展个人化学业规划辅导,如农学173班26名同学中有1名同学成功申请了美国普渡大学的交流项目,11人成功保研,班级保研率为42.3%,占农学院农学专业保研人数的48%。张明才老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了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2)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在近5年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方面,如指导学生棉花轻简机械化栽培实践创新,研究成果《“化”繁为简─中国新型植棉方式引领着》获得“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金奖;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指导了本科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和校级URP项目2项,发表论文1篇(吴冰卉等,作物学报,2021,47(5):799-806);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7人,其中2人获校级“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019年、2021年)。
2、爱岗敬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张明才老师主要承担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植物田间技术》和专业核心课《作物栽培学A》主讲老师,并于2017年承担了专业基础课《植物田间技术》课程群的责任教授。针对《植物田间技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对标新农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结合教改项目,开展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建设。
(1)加强课堂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科学价值观。张明才老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与学科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为育人大纲。同时,积极探索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将思政元素以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具体措施有:①杰出农学家实践创新精神: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麦田里的守望者”蔡旭教授、吨粮田里的“马扎教授”等献身农业实践创新事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科学献身精神;②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将“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老一代农大人“永久奋斗精神”、“科技小院”的“传承、创新、奉献精神”、“玉米哥”杨天龙等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科学价值观;③农业科技辉煌成就:粮食生产“十一年连续增产”等案例,结合时事热点和粮食生产问题讨论,激发学生“乡村振兴、担当有我”情怀。
(2) 主编出版新形态教材,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基于课程近40年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张明才老师组织了国内8所涉农高等学校从事作物生产实践教学一线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国三农”系列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新形态教材“作物田间技术与生物学观察”(2021年),为课程提供专用教材,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同类课程没有正式教材的空白。针对作物生产周期性和部分器官发育隐蔽性等特点,在学校和学院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支持下,建设了一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玉米器官形态建成生物学观察与田间管理(2019年)、玉米根系生长及趋肥性的虚拟仿真(2021年)等,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和平台。
(3)优化教学环境,构建多元教学情境,提升教学质量。张明才老师通过学校“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学院优质课堂培育项目的建设,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和微课堂建设,创设了“教室+试验地+虚拟+线上”四维一体的虚实结合教学环境其中以教室与学生“责任田”“试验地”为课堂,实现“实物+实地+实践”高效融合教学环境,将基础知识与技术原理讲授融入到实验实践过程,结合“翻转课堂”,提高对知识点理解与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景,如,①科学探索绩效积分制:在“试验田”设置课程“探索绩效分”,对主动组织或参与实践试验学生实行加分鼓励制,调动学生对新事物探索或接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责任田”管理“互评互赏”:定期开展课堂“责任田”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水平检查与评比活动,实行同学互评,督促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并能熟练应用;③课堂上学生知识点展示、田间作物管理过程展示、生产问题小组研讨等多种活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团队责任人,张明才老师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了课前群策教学内容和一体化课件的教研制度,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同时获得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支持,增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了团队整体教学质量。组建“教师+助教+课代表”教学小组,形成“学习任务+过程监督+问题反馈+问题解决”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了教学秩序有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方式可促进学生由“填鸭式”学习转变成理解、运用和创新一体化的主动学习;强化“翻转课堂”,尤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演示与陈述,促进其对知识点理解与实践技能的提高等。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考核方式上强化实践能力过程化考核。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探知欲,强化了田间实践评比。建立“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小测+田间评比”多元教学评价方式,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改变,提升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