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王冲教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五年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6项,参加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参加校级教改项目6项,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2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2)、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21)、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4项(2022年),参讲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所在团队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近五年主讲1门本科生课程《基础生态学》、3门研究生课程《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生态学seminar》和《土壤生态学进展》,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指导研究生2019年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得一等奖、2022年获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特等奖,“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副中心”专项赛银奖、及“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特等奖。
主要如下:
(1)德育为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挖掘思政育人内涵,立德树人。
坚持教书育人,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结合生态学专业特色,充分挖掘课程关注生态、环境的特点,引导本科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倾心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初心,主讲的《基础生态学》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主编的《基础生态学》教材获批校级大国三农教材建设项目,所在的专业先后获得北京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精神育人,每年暑假带领所指导的研究生到曲周实验站参观学习,让研究生深切体验“三农”之艰、接受老一辈资环人“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教育和新时代科技小院师生扎根一线解民生的为民情怀,自找苦吃砺意志的奋斗精神,立地顶天治学问的科学追求,立德树人兴三农的报国担当,参讲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笔的“科技小院‘三结合三支撑五保障’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特等奖。
(2)育人为本,坚持“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教增智”,强化教育教学内容,学以致用。
主讲的本科生《基础生态学》课程,引入“生态五喻”(特指习近平总书记巧论生态环境的五大比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融入教学,鼓励同学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系统观和整体观,激发大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树立均衡发展观念,以上成果荣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就业期望,差异性设计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和博士的科研课题,并以科研论文的写作训练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训练为抓手,让学生建立科研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培养的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和博士多次获评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项。
(3)创新引领,坚持“以研促教、以教促干、以干促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相长。
积极开展本科生教学方式改革,创建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集中列出生态学前沿热点,灵活安排穿插课堂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学术前沿,构建生态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尝试案例教学新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丰富,易于实现教学目标;注重多学科交叉,穿插其他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和开拓精神;还通过课堂讨论,观看视频及设立《做人做事做学问》专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感、道德,拓宽科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上成果荣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创建的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将研究生培养置身于三农实战场景,强化“以实为本,学以致用”,通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零距离感悟三农、零距离科技创新、零距离服务生产”中激发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潜能。将情怀、知识、能力、素养、创业教育贯穿于“驻村感悟-知识拓展-小院实战-综合提升”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让研究生在“生产问题诊断-关键技术突破-综合方案设计-组织协调落地-推动产业发展”的实战场景中,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形成的“解民生、治学问”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先后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肯定了这种“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4)注重实效,坚持“以学明志、以志促行、以行证知”,培养爱农兴农人才,学而致远。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2018生态本科班,2019生态本科班,2020生态本科班),90%以上的同学认为《基础生态学》老师能够注重言传身教,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正面思考,能够传递正能量,并且课程思政内容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近5年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平均就业与深造率分别为94%和69%,向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密歇根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输送了优秀生源,直接就业的本科生主要到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艰苦地区基层工作或自主创业。此外,他还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切实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通过组织思想交流、学术研讨、游玩活动、生日聚会等团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师兄师姐的传帮带作用,为研究生创造安全温暖的情境和氛围,引导研究生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毅力,使教育更有温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先后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振副中心”专项赛、、“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